法门春秋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门春秋 > 真身宝塔
法门寺简介
历史沿革
历代高僧
真身宝塔
领导关怀
联系方式
地址: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
邮编:722201
电话:0917-5254002(客堂)
0917-5256955(佛学院教务处)
0917-5254154(佛协)
Email:fms@famensi.com
传真:0917-5254146
QQ:76940583
唐宫典范——璀璨夺目的金银器具
时间:2011/07/04   作者:佚名   人气:11990 
当地宫的一道道石门被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唐皇供奉的金银器带着历史的厚重,闪耀着奇异的光茫展现在人们面前。地宫共出土唐咸通年间金银器具121件(组)。其中,唐懿、僖二宗父子供养的金银器就达100余件。这便印证了文献“穷天下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记载。同时也反映了唐皇室在这些器物上赋予极为丰富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内涵,意在求得佛祖保佑唐王朝:“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政治目的。

 这批皇家金银器数量大,品类多,等极高,新器型多,且成组配套,产地明确,制作年代详实,为研究唐代金银工艺的历史沿革、地理分布、艺术风格、作坊制度,以及揭示唐代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美术史、社会生活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文字依据。特别是对于唐代佛教和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资料。这批金银器包括:

一、生活用具:

出自“浙西”民间工匠之手的浴洗佛像的浴佛盒,来自宫廷作坊文思院的一整套系列金银茶具,唐皇帝后御用的食盒、香囊、碗、盘、碟等物,它们代表了唐代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唐皇室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唐代考古不可多得的珍品。

      1、盒类

      ①鎏金双凤衔绶带御前赐银方盒:盒体呈扁方形,盖身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中心为口衔绶带相对翱翔的双凤团花,角隅錾十字绶带花结纹样,盒底内外有同心圆旋削的痕迹。圈足与盒身焊接而成。底外壁竖錾“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臣李福进”,盖面墨书“随真身御前赐”6个字。

     ②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盒体呈菱弧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内以联珠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相斗的布局,内菱形中部錾两只腾跃的狮子,四周衬以莲与缠枝蔓草,内外菱形的角隅饰背分式西番莲纹样,腹壁上下均錾二方连续的莲叶蔓草,圈足饰一周简莲瓣。盒底外壁竖錾4行33字:“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合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臣李进”。

      2、碟类

       ①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钣金成型,纹饰涂金。共出土20件,有带圈足或无圈足之区别。

②盘圆座葵口小银碟:五曲葵口,平底,浅腹。碟座以银筋盘屈成螺旋形圆座。

 3、盆类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系唐僖宗供佛用品。浇铸成型,盆壁分为四瓣,每瓣内錾两个石榴团花。团花中有一双鼓翼鸳鸯立于莲花之上,两两相对,栩栩如生,呼之即出。鸳鸯团花之间衬以流云纹。盆底模冲、锤打出一对互相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四周施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盆壁内外的装饰花纹完全相同,犹如透雕而成。盆外两侧各铆接两个额刻“王”字的天龙铺首,口衔饰有海棠花的圆环,环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饰莲花。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二字,“浙西”为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苏镇江)。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大银盆集浇铸、模冲、煅打、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制作精美,造型宏大,纹饰工整细腻,线条舒适流畅,构图丰满。特别是盆壁内外的錾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工艺水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银器艺术珍品。

 唐代皇子出生三天,宫中要举行洗儿礼,唐·张鄂《三日岐王宅》记载:“王又贵妃生,婴儿始发声。金盆浴未了,绷子绣初成”。大银盆内细密的鱼子纹,栩栩如生的鸳鸯,还有那一朵朵的石榴团花,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福、和谐美满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而将此盆放置于地宫后室中部,四周又有进行密宗灌顶的四阏伽瓶,其用途应该与佛教中的“浴佛盆”有关。

 二、供养器

 在法门寺地宫中,唐王朝用大量金银器以佛教密宗最高仪轨供养佛祖指骨舍利,其中包括灌顶、供香、供花、供食、燃灯等。香、花、灯、果、涂、茶、食、宝、珠、衣是佛教的十大供养。唐王朝以此为供,以表示其持戒、忍辱、精进、智慧、布施等多种意义。地宫出土的大量供养器,是唐代礼佛仪典的真实反映。

      银芙蕖:即莲花,佛教密宗的十大供养之一,佛典中以莲花往生之所托,又被视为报身佛之净土,故在佛前多供养此花,花叶用薄银箔作成,是唐代金银工艺品的佳作。这支芙蕖以银筋为茎、座,以银箔为花叶,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内外3层,共16瓣。主茎中部分出三支茎,其一为莲蕾,其余为翻卷的荷叶。

    香炉:也叫熏炉、火炉,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为佛前或坛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以炉熏香是我国古代生活中常见的美化和卫生措施。到了唐代,无论是奠天祭地,供养释迦,礼敬老子,尊宗礼祖,都要点香熏香。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银炉台充分说明,古代人同样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识,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佛教焚香风习。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银炉台:原置于地宫后室,唐懿宗供奉。其型制高大,制作精美,工艺采用了錾刻、钣金、鎏金、铆接等方法,为唐代同类金银器最宏大的一个,精湛的制造工艺和精美的装饰图案叹为观止。熏炉、炉台成组配套出土,在我国尚属首次。银熏炉由炉身、炉盖组成。盖面隆起,底沿饰一周莲瓣纹,上有5朵莲花,花蔓相互缠绕,每朵莲花上有1只口衔瑞草、回首而望、憨态可掬的乌龟。下层莲瓣镂空,便于香气溢出。龟与绶带表示长寿,莲瓣表清净,香由此出,即表示清净戒香,精进上溢之意。炉腹壁饰以流云纹,并铆接5只独角天龙兽足。银炉台台面为双凤衔瑞草纹,下有五足朵带。炉台底面錾文:“咸通十季,文思院造八寸银金花香炉一具,并盘及朵带环子全共重三百八十两,臣陈景夫,判官高品臣吴弘悫,使臣能顺”。文思院是中晚唐时设立的宫廷手工业作坊,专为唐皇室制作金银工艺品,除宫廷自用外,还用来赠送外宾,赏赐功臣等。作为皇室珍宝,这套璀璨夺目的熏香器不仅产地明确,制作年代清楚,錾有铭文,而且器型雍容华贵,纹饰精致富丽,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凝结着唐代工艺大师们的高超智慧和心血。

        鎏金象首金刚镂孔五足朵带铜香炉:通体鎏金,由炉盖、炉身组成,盖、身以子母扣开合。盖面镂空,盖顶仰莲蕾上跪一人身象首金刚,金刚身披绫带,双手合捧一宝珠,为密教造像。

    长柄银手炉:錾铭:“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白成手炉一枚,并香宝子共重十二两五钱”。

 香囊两件:均为鎏金银质,一大一小。二者构造相同,以两半球扣合构成囊体。囊内铆接二持平环和香盂,持平环之间及内环与香盂之间成直角相互支承,使香盂保持平衡。囊体镂空,供香气溢出。

 鎏金双蛾纹银香囊:系唐僖宗所供奉。直径12.8cm,链长24.5cm,重547克。系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香囊囊盖、囊身各作半球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相扣合,一侧以铰链连接,另一侧则以勾环相连。香囊外壁錾饰十二簇分布均匀的团花,团花内分饰四只或两只飞蛾,纹饰鎏金,香囊内有一个钵状香盂及两 个平衡环,香盂用短轴铆接,内、外平衡环间也以短轴铆接,在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不变,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这种陀螺仪原理,欧洲17、18世纪才掌握,而我们的祖先,早在8世纪之前,已熟练的运用了这种技术。

 香囊在当时是一种熏香用器,其钵内放置香料,点燃后香气从镂空处外飘,以改善室内的空气。香囊以前出土较多,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均有发现,英国的哈克期美术馆,日本的正仓院也均藏有我国唐代的银香囊,不过以前人们都称其为“熏球”,而法门寺地宫《物帐碑》明确记载其为“香囊”,则更正了以前考古定名的错误。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四川返回长安,让高力士到马嵬坡寻找杨贵妃尸体时,“唯香囊在”之香囊不是用香料和丝织物缝制的香包,而是以金银制成的熏香器皿。

    鎏金仰莲瓣荷叶圈足阏伽水碗:卷荷叶形圈足。碗壁模冲两层莲瓣,错置排列,瓣尖自然形成口沿。圈足为翻卷荷叶,外錾叶脉。圈足底錾文“衙内都虞候兼押衙监察御史安淑布施,永为供奉”,内足壁墨书之“吼”字,系密教咒语。此二水碗与四阏伽瓶同为智慧轮所供,《物帐碑》称之为阏伽水碗。阏伽水碗为供净水之具,其圈足所饰之鱼梵名摩竭鱼,意译为大体鱼、鲸鱼、巨鳌。为经论中多处记载之大鱼,被视为与鳄、鲨鱼、海豚等同类,或为假想中之鱼。印度神话中,以之为水神之坐骑。

臂钏:臂钏为阿阇黎修法用具之一。在举行修法灌顶仪式时阿阇黎臂饰宝钏。也是密教造像中的八庄严之一。以前仅见于敦煌壁画中这是首次出土实物。

三、法器

所谓法器,即为用于修法,祈祷等庄严佛事之物。寺院的法器常见的有香炉、金鼎、云板、云鼓、欢门、金幢、宝盖、幡、长明灯、香案、供具、蒲团、钟、磬、木鱼、铙、钹、钲、铃等数十种。在法门寺地宫,唐王朝为佛祖设置坛场、法器,以行佛道。出土的锡杖、钵盂、如意等均属此类。僧人们携行之念珠、锡杖、钵盂、如意等物亦属此类。

1、锡杖类

        地宫唐密法器,可以锡杖为代表。锡杖,又作声杖、智杖、德杖、鸣杖、金锡,略称杖。为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路时应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律许老比丘持杖扶身,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大比丘三千威仪列举持锡杖之因由: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自卫故。又列举持锡杖有25种限制,如见佛像时,不得使杖头有声,不得以杖指人,或书地作字,可见其用法之严。锡杖由锡、木柄、樽(铜套)三部分组成。锡是杖头,成塔婆形,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一般以锡杖为表示警觉众生长眠之具。

 单轮六环铜锡杖,铜质杖柄铭刻:“僧弘志、僧海云、僧智省、僧义真、僧玄依、僧志坚、僧志共、沙弥愿思、弟子李甑、薜氏父王惟忠、毋阿李为从实”。錾文中的海云、义真等为唐代青龙寺密教高僧,可见义真和海云参与了法门寺迎佛骨的盛典,也由此可见法门寺与青龙寺、大兴善寺的密切关系,此杖为地藏菩萨之物。

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文思院所造,是唐懿宗敕命文思院为舍利供养法会大阿阇黎使用而造的。与银白成手炉一样,是唐懿宗在迎送佛指舍利做法会时,献给智慧轮大阿阇黎或大兴善寺其他主法大阿阇黎所使用的,后供养于地宫。在佛教中,此杖属迦叶佛。

 鎏金双轮十二环银锡杖:杖头为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3枚,股侧铭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四股顶部有两重束腰莲座,上承一枚智慧宝珠。下部饰忍冬花、流云纹,并自上而下精细錾刻身披袈裟、手持铃铎、立于莲台之上,有头光的12位圆觉菩萨。这枚锡杖是佛教世界的权威,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世界锡杖之王。

 2、如意

       如意为说法及法会之际法师所持之法器。原为印度古时之爪杖,系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长三尺,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然在我国及日本,又成为一般之持物,表示吉祥之意。在佛教中,法师于说法及法会时,亦持用之,犹如官吏之笏,用以备忘。

3、瓶类

银阏伽瓶:阏伽,意为净水,为密教必备六供之一,即香、花、灯、涂、饮食、阏伽等6种。地宫出土阏伽瓶4件,为晚唐密教大师智慧轮施,圈足内墨书“东”、“南”、“西”、“北”以象征四海水。         

 4、钵盂类

       钵系梵语钵和罗之略称,又作钵盂,乃僧尼所常持之道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作应器、应量器。律制规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钵。

    钵之材料,如为铁制,则称铁体钵,陶土制者,则称瓦钵,泥钵、土钵。涂漆之木钵,非律制所定,为外道所用。释尊所用之钵,称为佛钵。石钵则仅限佛可使用。钵之大小于各律典中皆有差别,其容量亦因名称而异,有上钵、中钵、下钵之分。

迎真身素面纯金钵盂:通体光素,口沿錾铭:“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敕令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一十四两三钱,打造小都知臣刘维钊,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监门卫将军弘悫”。

 这批金银器的最大特点是造型多样,除了唐代金银器常见的函、盒等常规的器物造型外,还有捧真身菩萨、臂钏、波罗子等各具特色的金银器都是唐代考古所鲜见的。在装饰上,成熟的团花纹、龙、凤、龟、鸿雁、鸳鸯、鲤鱼等动物纹饰,海棠、荷花、折枝团花等植物纹饰,中国神仙历史人物纹饰,飞天、天马流云纹、伽陵频迦等佛教装饰纹样都是中国古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也是晚唐时期典型的金银器纹饰。而尤以出土的两件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最具有代表性,其上所錾刻“随侯得珠”、“吹笙引凤”、“吹箫捧钵”、“田间对奕”、“击琴舞凤”等中国人物故事画,充分表现了制作者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另有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圈足银盆一件,这件器物在盆内壁上自盆口至盆底竖列凸棱,将盆壁分作四瓣,每瓣内錾两朵横列阔叶石榴团花,团花中一只鼓翼鸳鸯立于仰莲之上,两两相对;鸳鸯团花之间衬以流云和三角阔叶纹;盆壁内外相同的装饰花纹,犹如透印而成;盆底模冲、捶打出一对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四周施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煞是悦目。这件器物集鎏金、线刻、浮雕等多种工艺于一身,是这批金银器制作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

 法门寺出土金银器的另一大特点是丰富的錾文大多有明确的纪年可供考证。它不仅是其自身制作年代的难得资料,也给整个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准确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从铭文所载该器物的来源和制作地点可见晚唐各地民间金银作坊之兴盛,也可以想象晚唐时期长安地区民间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金银作坊,并且具有较高的金银制作技术。更重要的是一些金银器上所刻的铭文,不仅记述器物名称、制作时间、重量和工匠、工官的名字,而且还载明是“文思院”制造的。有关唐代文思院记载的金银器铭文是极其宝贵的资料。《新唐书》只在少府监中尚署下有“金银作坊院”的记载。这次出土的大量金银器铭文均明确记载为文思院所造,补充了史料之不足,对于研究唐代金银工艺的制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法门寺地宫所出的文思院造金银器,是已发现的最早的文思院的产品,也是研究文思院创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法门寺地宫金银器的出土,大大丰富了中国唐代金银器考古的内容,为唐代金银器的断代、分期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如此众多的金银器作为供养物被放入地宫,为我们研究唐代佛教的发展、舍利崇拜与皇权政治以及法门寺与唐皇室的关系、法门寺与唐代密教的传承、法门寺佛教的发展及其特点提供了详实的证据。

页面功能: 【字体:  】 【打印】 【关闭】 【顶部
上一篇: 出生死地
下一篇: 舍利塔从木到砖

版权所有:法门寺 www.famensi.cn     www.法门寺.cn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陕(2022)0000016
地址: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 邮编:722201 陕ICP备06006501号-1 法门寺网络中心 QQ:76940583
电话:0917-5254002(客堂) 0917-5256955(佛学院教务处) 0917-5254154(佛协) 传真:0917-5254146 邮箱:fms@famensi.com
若有缘:供佛、供佛指舍利、布施、斋僧、佛事者请径汇款此帐户。 户名:扶风县法门寺 帐号:26310801040000214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分理处